----太湖师范1972届(3)班师生聚会侧记
甘 长 胜
1
太湖师范是我的母校。母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曾经几易其名,数度迁建,历经沧桑,薪火长传,为我们国家输送了3万合格教师,被誉为“皖西南小学教师摇篮”、“百年历史名校”。作为母校1972届的学生,我们怎能不倍感自豪与荣幸?
岁在丙申,草长莺飞时节,我们回访了母校。
望着满头白发的殷向群校长,同学们抚摸着自己的白发,不禁感慨起来。有人低声吟道:“同是白发人垂怜应有意。”见此,我告诉大家殷校长才五十多岁,其实很年轻的时候,同学们更是唏嘘复感叹。是啊,校长难哪,尤其是在母校转型时期当校长难!难!难哪!“处事以诚、待人以敬,朴实而不乏热情、谦和而更多进取。”殷校长这种处世风格给我们印象深刻。我知道殷校长出生蔡畈——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只有这里的山水和文化才能濡养出这样一名品质高尚的、儒雅的知识分子。
我们在母校读书时间不长,但历史不会忘记1972年是个特殊时期,毛主席赞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邓小平即将出来问政,春回大地,万木舒青。与此同时母校也在开始恢复招生,太湖师范校园出现了“木欣欣以向荣”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心怀理想、一腔热血,背着沉重行囊,兼有双重“饥饿”(肉体和精神两“饥饿”)的我们来到了母校。学校安排我
历史也记住了我们在母校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正因为这样,当时我们离开母校的时候,每个同学几乎是流着“眼泪”离开的——这是不是儿子和女儿离开母亲时那种特殊感情原始而真诚的表达?上帝呀,请不要讥笑我们这些双重“饥饿”的一代人!我们用我们特殊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着,因为我们更多地品尝和体验着共和国初期的困苦……所以,我们是共和国史上最特殊的一辈人!
大别山终于天蓝蓝,水清清,山花竞放。今天,离开母校四十四年后的我们终于回到了母校,回到了烛光中的课堂,我们终于同我们的母亲团聚了!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请每个儿女用最赤诚的心向母亲敬礼!
2
母校太湖师范在全省师范结构布局调整背景下,2006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改制更名为“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李瑞环亲自题写校名)。2011年学校晋升为安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5年1月,学校圆满通过安庆市教育局省级示范高中预评估,已由安庆市人民政府向省教育厅申报省级示范高中(即将通过评估验收)。母校安徽省朴初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
我们作为母校的弟子做得怎样呢?我们班50名学生离开母校后,分别在太、岳、望、潜和军垦农场小学担负着班主任工作和第一线的教学工作。漏墙破瓦的校舍,我们谁言辛苦?阴森、潮湿并有蛇出没的祠堂学校,我们谁言害怕?一个人的学校又当校长又当老师又当工友杂工,我们谁言劳累?当然,共和国也知道我们,给了我们许多荣誉:譬如,岳西的王标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望江的童学臻和岳西的余良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经省人事厅批准破格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还有军垦农场汪抗美经过不断锻炼成长为多才多艺的教育工作者;太湖的王新华也荣获安徽省级扫盲先进工作者称号;岳西汪一平教书育人的同时,先后在《安徽教育报》《散文百家》,《教育文汇》,《上海大众卫生报》,《山东法制报》,《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发表作品,他系安庆市作家协会老会员,河南人民出版社“青玉案文丛”《平园野语》就是他散文专辑。太湖中学的何艳霞授数学课兼班主任,多次荣获县市表彰。她的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深受学生、
太湖师范1972届(3)班同学
明天,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母校的校徽位于标志中间的图案由古象形文字“凤”夸张变形而成,意在表现今天的母校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一如重生的凤凰对光明的向往。
最后,我们1972届(3)班的师生谨衷心祝福我们的母校这只重生的凤凰飞得更远,飞得更高,飞向光明灿烂的明天!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亲爱的母亲!
附部分老师和同学诗作如下:
太湖师范72(3)班
(李德明)
四四年前聚晋熙, 授业传道解诸疑。
而今见面头飞雪,共话沧桑不忍离。
回 太 师
(童学臻)
四十四年如梦中,今朝母校又重逢。
才游老巷追遐思,即向新城仰朴风。
久别难寻长夜梦,稚童不识白头翁。
回眸一笑涛声旧,遥指蓬山夕照红。
母校感怀(七绝)
(何艳霞)
四四年回母校中,朴风香墨韵情浓。
师生陶醉新园景,秀色祥云绘彩虹。
忆 太 师
(甘长胜)
少年懵懂在太师,垂柳东园惹梦丝。
假手抚平湖水碧,浪花偷采无人知。
注:假,借也
同学聚会
(舒国述)
熙湖聚会借春风,挚友恩师喜庆逢。
把盏沧桑言往事,相期长守夕阳红。
聚 散 情
(李华松)
本是同窗友,相逢陌若痴。
男儿千滴泪,不洒别离时。
同学联谊在新老太师校园有感
(董晓结)
阳春三月太师里,桃花迎送燕莺啼。
桃李依旧争枝俏,政下教爨离退稀。
今日访园犹自在,明年难约会友期。
人生一梦刚刚醒,便作斜阳冷沉西。
注:太湖师范1972届3班50人,其中有3人生病卧床,1人护理卧床丈夫,1人失联,6人已经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