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级 张巅
回望是一种打量,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审视,这种审视因为拥有了时光沉淀或过滤而显得格外生动。譬如说最近一段日子我回想自己在太湖师范三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譬如说此刻我在电脑前敲打的一个个的方块字,近30年前的那些断断续续的片断,仿佛听从于隐隐中的某种召唤,纷至沓来,渐渐由模糊而清晰……她们最后竟然形成燃烧的哔剥作响的火焰——那可是我生命中一簇簇的温暖的火焰啊!
打破“铁饭碗”思想打开了人生的紧迫感
1982年我16岁,那年的9月是我人生中的狂喜的日子——我梦想成真,成为安徽省太湖师范八二级二班的一名学生。说“狂喜”现在的人或许不理解,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考上中专就意味着跳出“农门”,拥有一份能拿到稳定月工资的工作,那可是乡下人梦寐以求的;“狂喜”对于我来说有更重的份量,我家在望江县最为偏远的一个小村庄,我是全村第一个通过考试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同村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这让父母感受到了莫大的荣光,让我也收获了个中不乏虚荣成份的沉甸甸的喜悦。
开学的日子在兴奋中一天天度过,我们终于赢来了1982级入学新生的欢迎会。全校三个年级师生七、八百人齐聚在操场上,黑压压的一大片。那天会议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我记起的只是蒋校长那带有浓郁的苏南方言腔的七个字在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打破‘铁饭碗’思想”!
很快,我们的班主
——哦,打破“铁饭碗”思想!
现在看来,30年前的“打破‘铁饭碗’思想”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开”,它“打开”的是我们人生的紧迫感,它警示我们避免懈怠而时时不忘奋斗与追求;这种“打开”可谓是让每一位太湖师范的学生都心怀感恩(至少对我个人是这样),它“打开”的紧迫感一点一滴连续不断地深入血液,已经和正在变成我们能够积极向上的最为丰富的养料。
寻常的折纸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鼓励与创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最为狂热的年代,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一篇哪怕是“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也被誉为“天才”,当作家更是许多青年人珍藏于内心的梦想。
我的诗人梦竟然是从一堂折纸课开始的。
是师范一年级的下学期吧?记得是某个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上课铃刚响过,一位身材修长、西装革履的老师夹着几页大白纸进来,在我们起立又落座后他慢悠悠地说:“同学们,这节美术课我们练习折纸……”
我们当然认识他:
那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用两张纸分别折长颈鹿和船。我的纸船很快就完成了,剩下的一张纸我没有用它来折长颈鹿,而是在上面写着题为《折纸》的分行文字,记得最后两句是“洁白的小船呀/载着我驶入遥远的未来和/无边的梦想”。我正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快感中,不知道什么时候,
天赋?!——当时我觉得这是对我写作才能的最大的肯定,因为这是来自于被公认为才子的
30过去了……在母校百年校庆时回望,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有一种温暖的火焰永驻心灵深处。我相信,许许多多的不同时期的学子,他们都拥有了与我相同的感受:源自于母校太湖师范的那一簇簇温暖火焰,她所折射出的紧迫感、创造性等等成为自己人生的无穷的财富。
(作者现供职于望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