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有如时光隧道,我忽而转到了一九七三年的一天。
那是离别太师校园的清晨,我归心似箭,虽说时不时回望母校,但脚步还是直奔车站,一头钻进开往望江的汽车。
车子启动的瞬间,突然听到有人喊我。我循声望去,走到车窗近前的,是我尊敬的语文老师——李德明先生。他操着较浓的合肥口音,唠叨了好一阵。也许好多良言随着时过境迁成了过耳轻风,但他的一句短语——“切莫停笔”,我至今记忆犹新。
“切莫停笔”这一四字短语,既是老师对我在校学习生活的批语,也像将军对出征士兵发出的命令。近四十年来,这一短语时时引领我,处处匡扶我,确确实实让我受用一生,得益匪浅?;仨?,我的一切所得,都得归功于我这不停的笔??!
一九七二年春,我作为农村生产队长的代表,被推荐到太湖师范学校读书。那时,我只读过六年小学加一年半初中,“??文?SPAN lang=EN-US>------”闹得学校关门,我被迫回乡务农五年。我深知:太湖师范学校必定是我蜕变成才的摇篮,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一年里,我发奋攻读,各科成绩较优。其间,一篇题为“步调一致------”的作文在《安徽日报》上发表,这在校内反响很大。我记得当时李德明老师乐得手舞足蹈,班里同学也为之雀跃。
太师一年书,胜读三五载。
可是,毕业之后,我却被分配到邻乡当个三类教师,那时,一类为公办教师,二类为民办教师,三类为代课教师。我想,代课就代课,只要有事做。记得那天我当即拿起笔,以“大蒜”为题写道:
落到哪里哪安家,
腹藏芳香迟开花。
识味高士会知我,
总有一日八方炸!
果然,我的教育教学成效很快得到各方认可。第三年便转为公办教师,第五年调到一所小学主管教学工作,第八年调任乡中心学校教导主任。在这八年里,我边工作,边自学,边学边教,并且从不停笔。我写的小块稿件,时常在县、市、省级报刊上变成铅字,很多通讯报道被县、乡广播站采用。
一九八一年春,我来到了乡中心学校。那时,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开启,教育乱局积重难返,学校面貌破烂不堪。这种时局下,要我抓好全乡小学教学,既感责任重大,又觉心有余悸;自知才疏学浅,真怕有负众望。彼时彼刻,“切莫停笔”再次在耳边响起。是啊!我真得感谢我那支不知疲倦的笔。是它不停的运作,催促我不停地学习。那时,《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等,我一一猎入囊中,仅《学习笔记》就有好几大本。与此同时,太师老师的形象一个个再现在我心中,渐渐地聚焦成四个大字——学高身正。这些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让我的思维逐步聚敛成两点:
一、不越雷池,老实做人,有规有矩当好教师;
二、敢越雷池,大胆做事,无拘无束抓好教学。
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我所在乡的小学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曾一度跃入全市学校常规化管理的先进行列。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我那支不知疲倦的笔也自告奋勇地为我总结,撰写的“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发表于《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1期,该刊1995年第9期又将我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表”刊出,意于向全国学校推荐。随后,省、市、县教育刊物也相继推出我的教学总结,多篇文章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以美导学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评为省级优秀教研论文。
收获不断源于笔耕不止,成绩和荣誉促使我直奔新的台阶。一九九五年秋,我毅然报名参加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小学教育专业自学考试,且如期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尽管那时我年届四十八岁,但一支勤奋的笔,助我学而不厌;一颗善良的心,促我诲人不倦。我一直坚持帮助年轻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指导他们参与教研、撰写论文,因而在他们之中享有较高威望。后来,县师资培训部抽我去上课,在数期校长培训班上,主讲《学校管理研究专题》;在两期教师培训班上,主讲《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得到了参训校长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我自太湖师范学校毕业,就立志当好一个小学教师。近四十年来,我放弃了调往中学的机会,也放弃了改行从政的机会,一心一意苦钻我的教学业务,专心致志营造我的教务园地。
溪水潺潺汇河流,
沉沙默默成新洲。
受尽磨砺终坚定,
耐心积淤总有收。
一九九八年底,经省人事厅批准,我被破格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至此,我才敢大声向太师汇报:我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我的老师。我也能向李德明先生报告:您的学生,没有停笔!
我即将离开我深深热爱着的小教岗位,感恩母校,我又命笔:
当年求学,在太师,
贪婪觅真知。
倚窗意欲何处?
望月向高枝。
时易过,情倍思,
勿笑痴。
我生常想:
再展新卷,又品旧诗。
如今,我人虽退休,但笔不退休。我还得不断告诫自己:乖点,再乖点,听老师的话,切莫停笔!
仅以此稿庆祝母校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