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湖师范教师 李德明
1971年初至1976年初,我在太湖师范工作,主要教语文和当班主任。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疯狂时期。教语文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弄不好,就会被诬为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毛泽东思想。大祸临头,不进牛棚,也要遭批判。当时的学生,主要来自下放知青、回乡知青和退伍军人。他们大多数求知若渴,学习刻苦,尊重教师。只有极少数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站在广大教职工的对立面。由于我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四清,在基层工作多年,注重学习党的政策,因此,在教学中,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效果颇好。尽管如此,仍然受到少数人的责难。所以,我当时的语文教学,可概括为:“艰难地前进”。为庆祝朴初中学(太湖师范)百年华诞,特将当时我的语文教学的回忆点滴,写出来,恳请朋友们指正。
“定价0.15元” 一次我在语文课上宣布:“以后你们在作文中,写请毛主席像、请毛主席的书,一律改为买毛主席像、买毛主席的书。”立刻,一位学生气冲冲地站起来,质问我:“买,没有感情;请,才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我说:“你去请,鞠躬、敬礼,不付钱,人家就不给你货物。这是商品。”那个学生说:“把毛主席像、毛主席的书说是货物、商品,是对毛主席的不恭。”我转身指着讲台后面墙上挂着的毛主席像下方,对大家说:“你们看:定价0.15元。毛主席像既然有定价,不是商品,是什么?”那个学生被我说得张口结舌 ,其他学生群情激昂,竟然鼓起掌来。为了让那位学生不难堪,心服口服,我对他说,你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是对的;但感情不能代替科学。那位学生终于点头,坐下来了。1979年第一期《安徽教育》发表我的《消除余悸 大胆工作》一文,文中也举了这个例子。不过,把“感情不能代替科学”,改为“迷信不能代替科学”。
也用诡辩震住对方 一天夜里,我在语文组批改作业。一位学生拿着他已批改好的作文本找我。劈头就说:“李老师,你对毛主席不忠。”我被他当头一棒,打得昏头昏脑。一会儿,我问他:“此话怎说?” 他摊开他的作文本,指着上面批改的文字说:“我写‘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你为什么把前面两个‘我们’删掉,改成‘伟大的毛主席指出’?这不是对毛主席不忠吗?”原来如此,帽子这么大!我认为来者不善,也要给予棒喝。我正色说:“毛主席属于我们的,也属于你们的,也属于他们的。你只说属于我们的,丢掉了三分之二的人民。不是我对毛主席不忠,而是你对毛主席不忠!”这位同学被我的诡辩震住了。他,一时语塞,接着大汗淋漓。半天,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用诡辩给我扣帽子,不对;我刚才也用诡辩给你扣帽子,也不对。我批改的真正理由是:毛主席的话本身里面就有两个‘我们’,你在前面又用两个‘我们’,重复累赘。毛主席话里的两个‘我们’不能删,只能删你写的两个‘我们’,与其相应的,就要把‘教导’,改为‘指出’。这完全是作文修改的问题,根本谈不上忠不忠的问题。希望今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千万不能无限上纲啊!否则,老师就无法批改作文了。 ”这位同学终于承认了错误,我们又和好如初。但是,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看来,终生不会忘记。
一“点”错误 当时太师学生进校前,脱离学校生活,都在三年以上。有的,甚至七八年,没有拿过笔。因此,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就拿语文来说,他们字写得歪歪斜斜,缺胳膊少腿。我教他们语文时,先要他们把字写好。一篇作文写好后,同桌要相互纠正错别字。我随口说:“一篇文章错一两个字,情有可原,毛主席还有一‘点'错误嘛。错多了,就要批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个学生连忙问:“毛主席有哪一点错误?”我说:“毛主席书法龙飞凤舞,挥洒自如。他在写《送瘟神二首》时,把‘纸烛明船照天烧’中的‘纸’,右边‘氏’字写成‘氐’字,多写了一点,所以,毛主席有了一‘点’错误。”学生觉得我举的例子新奇,都会心地笑了。
在那造神时代,说毛主席有一“点”错误,特别是口语说“点”字,又看不到引号,简直是大逆不道。消息传到学校政工干事那里,他马上约我谈话。我说明原委后,他笑了笑说:“李老师,以后课堂举例时,谨慎些。”我说:“好的。”
粉碎“四人帮”后,破除了迷信,我在太湖中学教书,纠正错别字时,继续举这个例子。太中85届校友、旅美博士辛美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给我写信,仍然称赞我举“毛主席有一‘点’错误的例子,有说服力,又诙谐幽默,让他终身难忘。”
我高兴得彻夜难眠 我教学生写作文,命题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一次作文,我出的题目是《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当时,何艳霞、甘长胜这个班,有位望江学生叫童学臻。他来太师学习之前,在家当生产队长。他联系当队长搞山芋下蛋和小苗带土移栽的正反经验,说明干群步调一致,生产就能获取丰收,反之,就会歉收。很有说服力。我把这篇作文投给《安徽日报》,不久,便发表了。童学臻高兴,全班同学替他高兴。我更高兴得彻夜难眠。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帮我破除 了“李德明水平不够教中师的不实之词”。
报刊发表学生的作文和文艺作品,能极大地激发本班同学的语文学习。我教语文时很注重这两点。何艳霞这个班,有不少同学到现在都坚持写文章,可能从童学臻作文发表时,便埋下了写作的种子。
73(1)班杨武同学爱好写诗。一天,他拿来自己写的一本(几十首)新诗(草稿),要我挑选,推荐给报刊,争取发表。其中一首《妈妈向我招手》,写妈妈到车站送别孩子下放农村依依惜别的一霎那,缠绵悱恻,撩人心扉。我把它推荐给《安徽教革简报》,很快也发表了。当然,我又高兴得彻夜难眠。
一篇文章引来校际交流
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双方不能进行人际互访学习,十分遗憾。从网上知道,太湖师范领导、老师,曾到南京、上海、江西等地参观学习,以后倘能到南通师范参观学习,一了我们的宿愿,倒是件幸事。
通信地址:上海市真光路1058弄25号1002室 邮编: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