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磊
从太师毕业,转眼之间就是十三年了,让我不能不感叹岁月的易逝。回忆在太师的日子,经过时间的过滤,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动人。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当年的“晨钟”文学社。
与学校相邻,就是县城的电影院。我和另一位兴趣颇为相近的同学王宇根,常常不吃午饭,把午餐省下来的钱去看电影。那时,确实也看到了不少好的电影,让我们陶醉于艺术的氛围里。记得看过一场由小说家李宽定原剧改编的电影《良家妇女》,其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我今天的文化创作。电影院旁有个小邮亭,我个子矮,站在邮亭前常常要踮起脚才能看到里面,家中给的零花钱用来买了《诗刊》或《星星》。文学社每周活动一次,
有耕耘,必有收获。1987年暑假,我收到山西《中学生文学》的一封信,留用了我的一组诗,我高兴得一个晚上也睡不着觉。我的处女作组诗《童年的蓝星星》就发表在那年10月号的《中学生文学》上,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写作更加勤奋了。以后,又有十几首诗在一些中学生报上发表出来,那些日子,完成功课,业余写作,为社刊编稿、校对、插图,每天忙碌不堪,真是不亦乐乎。
1988年夏,我毕业了,在文学社的告别会上,一种伤感油然而生。后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教书,山村的生活是孤寂的,多少情怀已经不在,多少理想已经更改,不改的是对文学的一片痴爱。是文学,陪伴着我度过了那些孤寂的时光。我一边教书,同时常有诗文见之于省内外报刊。5年后,因为我还能写点东西,被调到县里宣传部门工作,也许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转机。工作很忙,然而再忙,仍然要抽空写东西,文学,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必须承认,文学带给了我实惠,带给了我虚荣,但我以为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把自己比成一只鸟儿,无论我在哪一块蓝天上翱翔,忘不了啊,那起飞的地方——太师的“晨钟”文学社。
(作者系《太湖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