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涓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党把师范教育很快提上议事日程,真乃高瞻远瞩。
1951年金秋,枫叶如丹。“太湖县乡村师范学校”沐浴着共和国的朝阳诞生了。
她迈着青春的脚步姗姗走来,热情拥抱着来这儿求学的莘莘学子。县文教科长向明兼任第一任校长,韦德明为副校长,余凤卿和韦正绪分别担任教导和总务主任。
首届110名初师学生和一个中速班(一年结业)学生,通过统一考试录取后,分别从太湖、宿松、潜山、望江、怀宁、岳西、桐城、枞阳来到这里,来到这距城十里、坐落在县城西北群山环绕的姜家岭上。这儿房舍俨然,楼宇幢幢,古木参天,浓荫如盖。从校门前一块小空场顺石级而下,可见窄窄的田垅中有一小溪,四季水流不断,明净潺 。四周有起伏的山峦,迤逦蜿蜒。林木茂盛,环境幽静,真是读书的佳境。
我们首届学生分为“团结”、“民主”两班。翌年又扩招了“友爱、互助”两班。第三年“和平”班同学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学校当时设备简陋,除教室、寝室、会议室、教室卧室外,只有一小图书室、小医务室。教室在楼下,三合土地面,双人课桌,长条板凳。楼上是男生寝室,女生寝室在右侧有一小院的阁楼上,一律统铺。我们日食三餐,八人一桌,我们轮流参加值厨,帮工友拣菜、洗菜,督促厨房做好饮食卫生。伙食费是国家统一拨给学校。学校管理有方,每月由膳委会结算,定期公布账目,常有盈余,一个星期加餐一次,比平时多几个菜,伙食在当时算是不错。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1953年迁入县城北门新址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了仪器室、图书室、医务室、大型会议室……,有电灯、电话、广播,有了运动场。一所新型师范学校象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南长河之滨。
学校努力培养我们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要组织专题讲座或纪念活动,晨会、班会、校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阵地。校长、团组织常向我们进行形势教育、时政教育。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残害无辜,激发了我们对美帝国主义的极大仇恨。中朝人民并肩战斗,迫使美国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隆重集会,欢庆胜利,会后,学生会还组织同学们向志愿军发出慰问信,纷纷向英雄之旅致以崇高敬意;又出了专刊,讴歌中朝友谊,欢呼这一历史性胜利。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
学校教育我们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工作艰苦而崇高。基于这一目标,我们的老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我们,耐心培养我们,细心塑造我们。我们不忘苏联电影《乡村教师》,也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听过老教师的经验介绍,也参加过教育实习,我们最爱唱的一首歌是《做一个人民教师最光荣》,五十年过去了,那奋发、昂扬的旋律,时在耳畔响起——
……
做一个人民教师最光荣,
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
努力学习,改造思想,热爱劳动。
……
“五七”风云变幻,“文革”狂飙骤起,我们中有人进了“另册”,但想起母校的培育,心中默默唱着这首歌,一个音符不改,一个脚步不歪。
学校有良好的学风,上课纪律严明,学生勤奋认真,虚心好学,蔚然成风;老师循循善诱,严格执教,呖血呕心。当时的太师,聚集了一批品正学高之师。他们是——
功底深厚、治学严谨的语
熄灯铃响了,群山入睡了,星星眨着慵懒的双眼,我们还有同学捧着书,钻进了被窝,借用手电筒的微光饶有兴趣地移动书本上的字行……
课外是课内的自然延伸,老师引导我们走进了中外文化长廊,我敬仰鲁迅,读过《彷徨》、《呐喊》;我敬佩丁玲,喜欢她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初次知道高尔基、肖洛霍夫、雨果,好不容易找到了《母亲》、《巴黎圣母院》和《静静的顿河》……视野宽阔了, 我们沐浴在文苑芳华的雨露之中,贪婪地吸吮着为文为人的有益营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谰。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团组织举行过时政报告会、与英雄模范会见和各种座谈会。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儿童而牺牲了,我们集合,为他默哀,向他致敬。学校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吹口琴、拉二胡、扭秧歌,到附近村庄演出,深得群众好评。
课余时间,老师指导我们排演了《黄河大合唱》,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雄浑气势,至今仍激荡在心房。男女同学打腰鼓,跳交谊舞,充分展示了我们的青春活力与风采。体育活动,多种多样。我们师生组成的“星火”男子篮球队,在县直比赛中屡屡夺魁。女子“萌芽”球队,在县内也一展身手。当时学校体育设施缺乏,我们对乒乓球、棋类、跳绳、跑步特别喜爱,最使我们快活的是两周一次的周末文娱晚会,学生会文体部主持,节目精彩,台上台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为配合婚姻法宣传,我们演出了《小二黑结婚》,那男扮女装的三仙姑,搽一脸白粉,装神弄鬼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黄梅戏《打猪草》、《闹花灯》那优美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我们自制胡琴、短笛,自做画析、标本,修运动场,挖沙池,栽树、种花,学刻板和印刷教学讲义;我们打扫卫生,美化校园。到了星期日,大多数同学不去县城,男同学在学校的理发室理个发或活动在操场上,女同学喜欢洗洗头,到清澈的小溪中照照倩影。山岩边写生的,正在凝神构思“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意境;树底下拉二胡的,正在拉着“跑马溜溜的山上”修竹边,笛子声声,那是有名的曲子《南泥湾》。
我们有火一般热情,我们的生活洒满阳光,充满希望!
星期六下午,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去劳动。那时物质条件差,经费困难,学校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吃的米,自己去抬,同学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会上坡,一会下坡,还要经过北门的大沙滩。我们象负重的驼队,缓缓而行。从学校到县城,往返20余里,唇焦口渴,衣衫湿透,脚底磨起了血泡,肩膀压得又红又肿,但谁也不叫一声苦。烧的柴,也靠我们自己去抬,要到远达十几里的大湖河旁的山头上,把片柴一捆捆搬下山,再翻山越岭回来。每次没有一个掉队,女同学也不示弱,你帮我,我帮你,总是高高兴兴的。
劳动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啊!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执教太师的语
姜岭重游忆昔时,
联窗风雨尽相知。
莘莘学子勤攻读,
赖有韦余善主持。
运米河滩几练磨,
肩挑背负步相和。
长龙腾跃坡陀上,
同谱师生自力歌。
1954年7月,我们毕业了。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各县来的同学都回到各县,我县有十来名同学自愿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岳西县,将青春献给了老区的教育事业,余者,除少数同学在县城中小学任教外,大多在农村学校,默默耕耘,直至终生。
当我写完这篇回顾,已是深夜三点。遥望姜家岭,我知道当年母校校舍早已不复存在,现成了一片瓦砾与山场。当年教我们的师长,大都历经磨难而长眠九泉之下,但母校的生活在我心中永远抹不去,
庆幸自己自离开母校以来多少继承了师长们的那种品格与精神,在长达二十二年的逆境中,挺直了脊梁。我在故乡当一名普通园丁,已整整四十年,我已把我的心血、智慧、热爱和真诚,献给了我的学生,献给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感
值此母校校庆之际,敬祝母校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作者原系太湖二中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