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祖父、熙湖单级师范学堂校长
朱 家 托
太湖师范学校创办于1911年,当时校名为熙湖单级师范学堂,首任校长
祖父朱克诚,字少迁,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出生于北乡朱才冲二房屋(今晋熙镇陈湾村前进组二房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科举考试中获秀才。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撰修的《朱氏宗谱》上记载的“邑庠生克诚少迁”,指的就是他。庠生即生员,俗称秀才。清末兴学,首先办的是大学和高专,因为这类学堂是属督抚大员的责任。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清朝命各省开设大学堂,各府开设中学,各县开设小学。之后,江苏、江西两省在南京开设两江优级师范学校(优级师范是高于一般师范的意思,似现在大学本科),主要是培养中学师资,具有秀才以上资格的人才能报考。祖父朱克诚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校,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毕业。他学成后从南京返回家乡,想实现创办新学、实行科学救国之梦。为什么样的学校呢?他当时做了这样冷静的分析:
“一、欲达教育普及之目的,当自广设学校始。然经费困难,多级小学之编制不易举办,然欲达此目的而又可节省经费者,非单级编制不可。
二、教育普及,学校林立,生徒就学,须在学校附近一定之范围内。若多级编制,则生徒少而需用教师多。多教师,必至于不足。故以通学距离论,亦以单级编制为必要。
三、教室不足、或经济困难,或地址逼窄,不能多辟教室,非行单级编制不可。
此数者,皆单级编制必要之理由也。”
由此可见,祖父朱克诚从实际县情出发,认为办一所培养小学复式班教师的师范是普及教育的关键。经过一番紧张筹措,1911年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又名太湖县
祖父朱克诚在《太湖县游学录叙》中告诫学生:
“士生今日,上之不能谋生断国,与俾士麦克、伊藤博文比肩接迹,雄长欧亚;下之全伏闾里,不能如奈端、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之论,著书立说,发明新理,风靡一世,耻何如矣。”“相率背乡里,别父母妻子,负簦担囊,不远数千里,以从事乎各直省奉诏建立之高等普通专门各学堂。”“艰苦卓绝,敦气谊,重礼义,不随习俗为转移。”“砥砺学业”,“增进其智训,匡益中国,为闾里争光,并一雪科学变相之言,不至与东西各国立学之意背而弛焉。”
可见,熙湖单级师范学堂把“增进知识,匡益中国”做为教育宗旨,把培养合格的复式班小学教师(即一小学用一正教员编集全校生徒,为一学校于同
当时全国新学没有统一教材,各校使用的教材均由教师编写。祖父朱克诚精通日语,他带头编译了日本松本孝次郎的《
朱克诚领导的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个全新的事物,学校从管理到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一、让学校从个体作坊的封闭私塾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班级教学的全新领域。学校领导班子配有知事、名誉监督、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教务、后勤方面配有管理、庶务、会计。校长朱克诚除亲自授课外,还挑选了当时太湖县教育界四位精英授课,他们都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至少精通一门外语(日语或英语),知识面宽,除熟悉四书五经外,更懂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专任教师年富力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8岁,年龄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30.2岁。
二、让教学内容从纯粹的杂书、经书中解放出来。虽然国语课中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内容,但国语课仅仅是十门功课中的一门。学生还要学科学知识,练操作技术。朱克诚在两江优级师范四年求学期间学的课程有:国文、日文、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修身、教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化学、物理、历史(包括中国史、西洋史、东洋史)、地理(包括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博物(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农学)、法制经济概要、兵学、体操、武术、图画、手工、音乐。当担任熙湖单级师范堂校长时,他又“借鉴”了两江优级师范的课程设置,将学校课程分为四类十门课:
一类,书法、图画、裁逢(女子教育);
二类,算术、国语;
三类,修身、地理、历史;
四类,唱歌、体操。
三、根据各学科特点,提倡科学的教授方法。
譬如,书法、图画、裁逢等课,朱克诚指出;“贵在个人教授。”这就是说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算术、国语等课,朱克诚指出,应按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次序教授,着重使学生明理论,并能运用。修身、地理、历史等课,朱克诚指出:“重在教师口授。”“教师能以浅显之理论明之,与全体生徒之程度深浅皆合。”唱歌、体操等课,朱克诚指出:“教师示以模范,而使生徒仿效之。”
四、传授知识,提倡精讲。
由于熙湖单级师范学堂是培养复式班小学教师,朱克诚要求师范生掌握复式班教学艺术,讲得精当,讲在重点难点上。他指出:“
1912年,祖父朱克诚出任太湖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虽然他担任熙湖单级师范学堂校长仅一年,但他毕竟为实现“增进知识,匡益中国”而培养小学教师的理想迈开了第一步。
踏着祖父的足迹,我们家族中已是四代17人从教了。我们记住祖父“砥砺学业”、“增进知识”、“匡益中国”的教诲,在大学、中学、小学的讲台上,热汗浇园育桃李。
(作者系太湖县职教中心高级教师,校报主编,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