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安徽省普通高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端培训心得
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 张云
受学校委派,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普通高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端培训。机会难得,我倍加珍惜,也深感责任重大。
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为体验式名校实训,第三阶段为验证式回校实践和网络学习。
8月6日至17日,我们在合肥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接受了为期12天的封闭式培训,此即培训的第一环节——“引领式理论提升、参与式互动研讨”环节。该环节分“通适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块。通适课程是全体参训学员集中听取讲座,专业课程是分学科听取专题讲座和进行互动研讨。
在通适课程中,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朱慕菊女士介绍了新课程标准修订情况,“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新课标的内核。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原清华附中校长胡新懿先生作了题为“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讲座,就中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教授的“思维导图”学习法让我深受启发,“AVK测试”则从人的认知特点的角度解答了为什么填鸭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活中“听觉型”的人不到3%,大多数的人属于“均衡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采用多种策略,才能保证教学的最佳效果。来自大名鼎鼎的北京十一学校的副校长王春易女士介绍了“走班制教学”模式,为大家描画了分层教学的美好前景。“走班制”打破以行政班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课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走班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学生个体上。
专业课程的授课专家大多数是省内知名的校长、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语文教研员。马鞍山二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郭惠宇,铜陵一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王屹宇,六安一中语文特级教师杨永明,合肥六中教务主任、语文特级教师胡成芳,马鞍山二中语文特教师盛庆丰,淮北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张敬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倪三好等。这些授课专家多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有着自己的思考,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教学一线,上能“顶天”,下能“立地”,讲授内容既有理论上的点拨,也有教学经验的传授和分享。
马鞍山二中的郭惠宇校长,人称“郭大侠”,在语文教育领域高举人文语文的旗帜,是安徽语文课改的领军人物,在安徽省甚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郭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一个个在各级教学大赛中获奖的教学设计来介绍他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王屹宇校长强调“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倪三好教授认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应成为自觉行为”;杨永明老师指出“精心‘预设’,期待‘生成’”;胡成方老师坦言“教学内容的取与舍”如同生活的取舍……
参训学员来自省内不同层次的学校,省示范高中居多。大家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心得,交换意见。能够有机会结识来自省内不同学校的同仁也是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
10月11号至17号,是培训的第二阶段——名校实训。按培训项目组的安排,包括我在内的五位学员赴芜湖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为期一周的实训,并按培训要求进班听课10节,进班授课至少1节。
师大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唐俊老师担任我们的导师。唐老师在国庆假期前已经短信告知我们授课安排情况,我的授课篇目是语文必修四的《张衡传》。接到授课任务后,我立即开始认真备课。在日常教学中,《张衡传》一般会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句等文言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重难点即张衡的性格和成就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次唐俊老师要求用一课时解决《张衡传》这篇课文,“文”“言”兼顾注定困难,所以我在课堂到底是偏重“言”还是偏重“文”上颇感为难。为此我多方请教,大家给了我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最终,我把重点放在了“文”上,在解读文本时结合具体问题解释“字词”。比如张衡写《二京赋》“十年乃成”,“乃”是释义为“就”还是释义为“才”?“就”显得“容易”,而“才”凸显“艰难”或者“认真”,两相对比,凸显张衡治学之态度。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明了的:慢工出细活,打磨出精品,即便才高如张衡,也需要尽心尽力耗时十年才能成就佳作。继而推进到对“《二京赋》十年乃成,那么地动仪的发明又是多少年乃成”的探究。线索清晰,解读合理。
出发前一天,接唐俊老师短信,说师大附中因教室改造,无法使用PPT,本次授课只需常规上课。这条迟来的短信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前面半个月的基于课件辅助的教学设计需要完全推倒重来,要命的是,按照安排我是周一上午就要进班授课,也就是说,留给我准备的时间已经只有一天,而且当天我需要乘车赶赴芜湖。压力是巨大的,但此时已无退缩的可能,只有抓紧时间进行准备,为此我在赶赴芜湖的汽车上一直都在思考课堂设计,到芜湖的当晚也准备到深夜。
按照培训既定流程设计,本次实训依然由实训学校老师和受训学员实行“同课异构”。周一上午第一节由导师唐俊老师首先上《张衡传》。唐老师先是按照预习要求检查学生字词梳理预习情况,请学生上黑板写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文言句式等,然后按照段落顺序梳理字词句,明确对课本已提供注释的字词不再讲授。剩下时间梳理文章结构,并且对教参以及各种参考用书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品格文才、科技成就、政治才干)进行了质疑。唐俊老师是本色展示,没有因为有人到场观摩而刻意进行“演课”。他本人甚至特别提到,展示优点不如暴露缺点,我们不要赛课,不搞花架子,毕竟意在切磋。
(安师大附中唐俊老师在上课)
第二节课由我在另一个班上《张衡传》,我心怀忐忑开始,好在推进还算顺利,预设基本得到实施,生成也较为理想。遗憾的是,节奏前松后紧,有一个问题未能完成。在课后的研讨中,各位老师和参训学员对我的课除了礼节性的表扬,都提出了专业性的意见,比如:拓展的度在哪里?语文味文言味的落实问题,借班上课的提问处理方式等等,我深感大家的真诚,也衷心感谢大家的直言不讳。
(参训学员和师大附中老师一起听课)
接下来我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和参加研讨。唐俊老师由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三无科学家”(无院士头衔、无留学经历、无科学论文)身份引导学生总结张衡的“三无”,打通古今,兼顾课内课外,引发学生思考人生,让我印象深刻。严景东主任《廉蔺列传》着意突出训诂,在解决当前文言教学中“文”“言”分离的问题上的尝试和功底让大家深感佩服。王娜老师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公开课的从容和对翻译文章的驾驭能力让大家深感后生可畏。刘组长的《逻辑与语文学习》朴素而实在,他的谦和让大家再次领悟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来自宿州二中的王吉林老师课堂上收获了学生的掌声,唐俊老师评价“肚子有货”,而我也见证了王老师备课的认真,连续两天,王老师都窝在宾馆房间闭门谢客精心打磨,最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探究课。来自合肥一中的丁金巧老师最后压轴亮相,惊艳全场,《珍爱生命》对文本的解读、正能量的传递和补充素材的引用都恰到好处,堪称完美。当然不能忽略的是,丁老师同样精心准备了整整五天,甚至在聚餐的饭桌上还在和大家商讨细节。
(课后集体研讨)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但给我留下回忆实在太多。唐俊老师课后走到后排对自己板书的审视,张祥云校长的幽默与亲和,于洁老师抱病坚持到场参加全部活动的态度,都让我深感人格和态度对教育的意义。我将以他们为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努力提升自己,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骨干教师。
(参训学员同导师合影 左四为唐俊老师右一为严景东主任)